在抗日战争岁月里 鄄城县第一支人民武装的建立 1939年2月,八路军ll5师代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率师直属队及343旅686团(杨勇任团长兼政委)等部(代号东进支队),奉命由晋西进入鲁西地区。3月1日来到鄄城,2日到达鄄城七区的轩楼、状元张楼,4日首战郓城西北樊坝,歼伪军刘玉胜一个团,开辟了运河以西郓城、鄄城一带地区。杨勇率686团第3营,留在运西地区,配合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扩充部队。七月间,在部队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成立了ll5师独立旅,其所辖的第二团(匡斌任团长,张国华任政委,也称七支队)常在郓、鄄交界处活动。 1939年9月,中共鄄城县委成立,刘传朋任县委统战部长。县委成立后决定,由刘传朋和郭克同志负责,迅速组建一支抗日武装。 当时,从行政区域上讲,鄄城属濮县,但国民党政府在鄄城住着。政权仍在国民党手里。县委一般只能在鄄北一带秘密活动。经过筹备,39年10月,队伍在郓城县聂场村成立(因当时二团在聂场驻扎)。叫做“七支队濮县第二抗日基干大队”(因当时在黄河以北已有一支濮县的抗日队伍)。 大队成立那天。到聂场村集合的人有葛楼村的刘昆甫、许超、皇甫振松、刘传斋,陈刘庄的陈之夫(陈传信)、吴笑山(吴道春),十三庄的董自力等。李黄庄的李云川(李贵章)也因走亲戚到了聂场。当时一共有5支单打一枪,5排子弹;两颗手榴弹和一把小手枪,由郭克任大队长,刘传朋任教导员。 起初,既无重要武器装备,又没有战斗经验,唯恐被敌人吃掉,基干大队就决定跟着七支队活动。活动的范围在鄄城的东北角,郓城的西北角,大渚潭、汤垓、曾楼、张楼一带。七支队走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有时也到鄄城附近的鸭子王庄、杨屯、魏庄一些地方。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动员枪支,扩大抗日武装力量。为了活动方便,基干大队就要求七支队多在鄄城境内活动。以后他们就开到张殿住,基干大队就住在阎庄。这样活动枪支,动员人参加基干大队就方便多了。住了将近20天,其间,党员边运民家的枪(三八大盖)、边鲁吉家的枪都拿出来了。这时人、枪都多了些,增加到2、30人,l0余支枪,称之为一中队,由陈之夫任中队长,吴笑山任指导员。 1939年11月间,七支队去郓城活动,基干大队就留在鄄城单独活动。对共产党所组织的抗日力量,国民党县政府百般刁难,在政治上进行打击,军事上给以威胁,经济上设下层层关卡,基干大队在乡村吃的饭,本应凭条抵却国税。但他们却宣布无用。这样在人事不熟的村庄活动,吃饭就有了困难,所以都是找些亲戚朋友关系的村庄去活动。首先住到陈刘庄,刘传朋岳父家,中队长陈之夫,指导员吴笑山的家都在这个村上。在陈留庄,吃粮没问题,站岗又安全,住了两三天,就有几个人参了军。又活动到常庄,常庄的吴西山是刘传朋的熟人,动员参了军,因吴很积极,委托他当了大队副。在这里通过吴西山和村长盛金福又活动了四五支钢枪。郭克活动了一支匣子枪。这些枪都是地主的,本来地主的枪是不愿交给基干大队的,但因国民党区部以抗日的名义搞训练,谁家有枪,就得出人带枪参加训练,这样地主就有顾虑了。这时基干大队就发起宣传动员的攻势,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基干大队是抗日的,把枪交给基干大队就是抗日,有人的出人,有枪的出枪,所以常庄的枪一下子交给了基干大队。 不久,又活动到鄄西,住在金庄。地下党员张子久在孙汪带着10多支枪的武装,利用会道门做工作,基干大队就利用他的名义扩大队伍。他推荐了张楼的张起带枪一支来当大队副。在这里住了两天,接着就到了王破楼,那里有地下党员王坦斋。他是刘传朋的老师,又是刘传朋叔叔刘昆甫的仁兄弟,在他的帮助下,住了数日,活动了几支枪支,壮大了武装力量。后来又到了鄄南白集,刘传朋在集上讲了话,宣传抗战救国。号召广大爱国青年,踊跃参军参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祖国,保卫家乡。在这里扩充了一班人,吸收霍兆佛为大队副(霍是郭克同志的熟人,曾参加过赶走国民党濮县县长宁春林的活动)。基干大队无论走到哪里,群众纪律很好,处处和群众打成一片,帮助群众挑水扫院子。基干大队的三个宣传员陈华锋、李德达、王忠荣,手提着石灰水小桶,每到一地都忙着刷写标语,领着队员唱歌,搞抗日宣传活动。在各种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队员们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到1939年底,基干大队已增加到近70人,30支枪。 春节将到,基干大队从白集到了富春东北角范庄,住了两、三天,就又回到了鄄北八里辛桥,在这里准备过年。这时,常庄的村长盛金福找刘传朋诉苦,他说:“基干大队离开鄄北期间,国民党区长刘梦兆对拿走枪支十分恼火,把我叫到区公所打了两个耳光子。”当即,刘传朋找刘梦兆讲理:“我们是七支队匡司令的人,是抗日的,枪交给我们是不是抗日?”刘梦兆说:“是抗日。”“那你为什么反对把枪交给我们?反对把枪交给我们就是反对抗日”。刘梦兆无言以对。 (责任编辑:ls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