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0多岁时就亲手杀死过日本鬼子!”说起当年抗日战争的事,昨日,定陶县滨河街道办事处黄瓜园村88岁的李庆芝老人十分自豪地对牡丹晚报记者说,小时候,他逃荒到黑龙江,曾为一口饭为日寇修筑道路。在那段时间里,他因为不堪忍受暴行,用洋镐杀死了一个日寇,从此走上了抗日道路。 李庆芝一再交代记者,日本鬼子给我们国家带来的伤害太大了,一定要把日寇的残暴报道出来,让后人牢记这段历史。
88岁的李庆芝老人家住定陶县滨河街道办事处黄瓜园村,童年非常不幸。 “家里没有东西吃,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父亲被饿死了。那时,我还不到10岁。”回忆起往事,李庆芝昨日悲痛地说,此后,家庭的重担就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 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母亲为挣钱养家,不幸被火车轧死,“一分钱的赔偿都没拿到。”年迈的爷爷照顾不了李庆芝和他年幼的弟弟,不得不忍痛把弟弟送给别人,“否则都得饿死!” “那时,日本兵驻扎在定陶城,经常到村中骚扰百姓,抢东西、抓壮丁。”李庆芝回忆说,年轻人大部分外出逃荒,而他和爷爷因为老弱病残,没有能力外出,只得留守在家。“有一次,日本鬼子到我们村扫荡,抓走了好几个壮劳力,得存因为藏在木桶里,幸免于难。”李庆芝清楚地记得。 “被抓走的人都被日本鬼子杀死了!”李庆芝说,他当时年龄小,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让日寇对手无寸铁的村民下毒手。“有10个人,被日本鬼子拉到定陶城边的一个水坑旁,排成一排,把上衣扒了后反绑双手,挨个用刀把头砍了。”李庆芝亲眼目睹了血淋淋的场面。 16岁少年用洋镐杀死鬼子 16岁那年,李庆芝跟随村中年龄较大的人,一路逃荒到黑龙江,才找到落脚的地方,被日本鬼子雇佣修路。李庆芝说,之所以给日寇打工,是为了混顿饭吃,“那时不懂什么,只知道已经饿得走不动了,感觉只要能吃上饭就行。” 但是,在日寇的淫威下,李庆芝等人的日子并不好过。“那年,死了许多工友。”李庆芝说,他们工地当年爆发了一场瘟疫,十分可怕。“凡是得病的人,都被日本鬼子拉到一旁的窝棚里,任你自生自灭。死了之后,日本鬼子会在尸体上浇汽油,焚烧了!”李庆芝说,他当时也不小心得了瘟疫,但由于聪明伶俐,得到外号叫“黑鬼子进京”的日寇小队长的特殊关照。“他给了两片药,我吃了之后就好了。”他回忆道。 “一天两顿饭,每顿只能吃一小碗高粱米饭。”李庆芝回忆道,吃不饱,干的活却非常重,许多人被监工的日寇打得遍体鳞伤,“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因为没眼色,经常被打。”李庆芝没挨过打,因为非常聪明,“看到日本鬼子来了,我就拼命干活;日本鬼子走了,我就歇着。”虽然没挨打,但看到一些老年人被打得非常凄惨,他十分气愤,心中的怒火与日俱增。 “有一天,日本鬼子又打死了2个人,我看到后十分气愤,就想着为他们报仇。”李庆芝说,他偷偷地找到一名比他年龄还小一岁的工友,商量着报仇。“当天晚上,我们偷偷摸摸地进入‘黑鬼子进京’的屋里。见他睡着了,且只有他一个人,我拿起房中的一把洋镐,用足力气,把他的胸膛刨了个窟窿,把他杀死了。” 杀人后,两人不敢停留,逃跑到一个村庄。“我被一户人家收留,当成儿子来养。”李庆芝说。 喝马尿吃雪球,游击战中打鬼子 半年后,八路军去李庆芝所在的村招兵。想起日寇的种种暴行,李庆芝报名参了军。“养父养母不让我当兵,说太危险了,是我偷偷地报的名。”李庆芝说,现在想起来,非常愧对养父母。 当时,日寇在东北三省的势力非常强,李庆芝当兵后,一直采取游击战打鬼子。“刚参军时没有枪,每人只有4发手榴弹。”李庆芝说,没有武器,打不过敌人,他们只能漫山遍野地跑,“跑得两脚都是泡,晚上休息时,用针挑破,第二天照样跑。” “有时为躲避日本鬼子的扫荡,我们会进入山中,躲在雪窝里。”李庆芝介绍,有时他们会在雪窝里一趴就是两三天,“没吃的,只能喝马尿,啃雪球。”李庆芝清楚地记得,有次在山上躲了一个多星期,日寇找不到他们,就用炮弹轰炸。“一个战友,离我不到10米,一颗炮弹正好落在他身上,炸得屁股都没有了。”说这些时,李庆芝十分悲伤,“是我一个很要好的战友,就在身边牺牲了!” “有一次,我差点儿被日本鬼子杀死。”李庆芝回忆,一次与日寇进行遭遇战,许多战友牺牲了。“日本鬼子攻了上来,战友们撤退了,我还没撤,日本鬼子就到了眼前。”李庆芝说,他在身上、脸上抹上血装死,“手里拿着两发手榴弹,心想如果被发现了,就拉响手榴弹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日寇从他身边过去,并没有发现他还活着,李庆芝幸运地捡回一条命。 “有一次,部队俘虏了一个日本兵,让我和另两名战士押送他去根据地,途中反抗时被我杀死了!”李庆芝说,那名日寇十分健壮,被反绑了双手,趟过一条河后,3人的棉裤都被冻上了,“邦邦硬,走不动路了,只得停下来拿棍子把棉裤上的冰敲碎。”李庆芝他们一不留意,那名日寇偷偷地解开了绳索,上来要杀死他们,“比我们壮多了,当时手里只有一颗手榴弹,我拿起来就往日本鬼子头上狠狠地砸了两下,把他砸晕了。”李庆芝说,此后,他们把日寇抬到水边,把头按进水中淹死了。 (责任编辑:ls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