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烈士纪念馆
成武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64年,是为纪念在成武县历次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以著名文化遗址“文亭山”为基础建造起来的。它位于县城西北1公里处,南北长260米,东西宽110米,依傍山势,座北朝南,占地28600㎡,建筑面积1280㎡。
整座陵园由烈士纪念馆、纪念广场、纪念碑和集中墓园组成。园内布局合理,气势辉煌,苍松翠柏,四季常青,环境幽雅、庄严肃穆。目前安葬144位有名烈士和170位无名烈士的忠骨,纪念大厅镌刻着1068位革命烈士英名。1989年被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心”;1998年被菏泽市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菏泽市人民政府批准为“菏泽市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2014年被菏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市级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 陵园门楼巍峨耸立,门楣横书的"成武县烈士陵园"七个大字熠熠闪光,是著名书法家包毕五先生题字。陵园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办公区、烈士纪念堂、烈士事迹展厅和烈士墓区。 近年来,陵园已列入成武县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先后筹集资金对陵园大门、围墙、山体护坡、烈士纪念设施等进行维修,实施了“慰烈工程”,进行了升级改造工作。目前已建成烈士事迹展厅建筑面积约350㎡,烈士纪念堂建筑面积约700㎡,园林绿化面积约4000㎡,烈士纪念广场面积约1500㎡,铺装了上山台阶,修建了环山甬道,铺装2000㎡的进山道路。这里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庄严肃穆的神圣土地和净化人们灵魂的场所,它已成为特殊的城市文化公园,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具有丰富内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全县人民提供休闲、游览、观赏的活动场所,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 ![]() 进入陵园大门,西为办公区,东为烈士纪念堂。烈士纪念堂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里面存放着140盒有名烈士的骨灰和无名烈士骨灰63盒。 ![]()
“烈士事迹展厅”为山上九间烈士纪念堂改建而成,长24米宽10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是一座仿古殿式建筑,雕梁画栋,红墙琉璃瓦。纪念堂前为山顶小广场,2005年对这里进行了改建,铺设了彩色地板砖。纪念堂门楣上书有“烈士纪念堂” 、 “浩气长存”、“英灵如在”,黑底白字,十分壮观,它经1987年和2004年两次翻修扩建,同堂前的“观武亭”“会文亭”两个风景亭已浑然一体,构成了山顶的主体建筑。风景亭围有石栏,凭栏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园内松柏苍翠,绿树成荫;园外翠竹掩映,湖水荡漾,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站在文亭山上,可以领略到“水势浩淼、碧波荡漾、文亭夕照、霞染文山”的壮丽景观。
“烈士事迹展厅”,保存着全县烈士的档案、烈士遗物和《成武县革命烈士英明录》等文献资料,展厅内配有120个图版画面,展示了成武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运用游击战、地道战,打击敌人,保家卫国,支援鲁西南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配合刘邓大军渡黄河等宏大的历史场面。同时还陈展着十位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烈士及他们的英雄事迹:有红军时期任中央军区卫生部副部长的陈义厚烈士、有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牛荫奎烈士、有抗日救国妇女代表聂继凡烈士、抗日民主政府宣传部长张亚民、财政科长刘生烈士以及抗美援朝志愿军青年科科长刘德显烈士、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用腿贴在机枪上冷却枪管的盛余社烈士等。烈士事迹生动,图画形象逼真,展现了英烈们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人以心灵的震憾。
2011年实施了“慰烈工程”,对烈士墓区进行了全面整修改造,本着“节约资源、生态环保、和谐统一”的原则,对骨灰寄存在烈士陵园内有名烈士,进行了统一建墓立碑,新建烈士集中安葬墓园一处,建有名烈士墓144座,无名烈士墓碑两座,以供人们瞻仰缅怀。成武两千名革命烈士虽长眠于地下,但他们的英名将永垂青史,英雄业绩与山河同在,崇高精神与日月齐辉,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慰烈工程”的实施,不仅告慰了烈士英灵,安慰了烈士家属,还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弘扬烈士精神、投身于经济建设的热情,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展示、宣传历史和革命资源,不断增强烈士陵园的文化品位,将陵园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功能布局完善,思想内涵深刻,艺术品位较高,环境优美的文化公园,使之成为以“纪念缅怀、集中教育、传承文明”为中心,集瞻仰、教育、休闲于一体的园林化、公园式、多功能的新型烈士褒扬阵地。
近年来,烈士陵园以烈士纪念设施为载体,举办各种红色讲坛、专题巡展、“对比反思教育”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烈士精神,缅怀先烈业绩,激发爱国热情,服务城市发展,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作用,以烈士动人的事迹来激励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勇往直前,社会效果显著。
|